调研“出彩”材料切莫“抢戏”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各地迅速掀起调研热潮,深入一线、直面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日常动作”。调研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是少数地方大开调研“空头支票”,兵马未动,材料先行,人坐办公室,就已经把调研任务层层分解,最后逐级要材料,形成个人“材料秀”,背离调研初衷。

  调查研究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党员干部的亲力亲为,一纸墨香绕鼻终不如双脚土味十足,必须把调研功夫下到“材料之外”,下到矛盾最突出、问题最聚焦的地方,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开动脑筋进行研究思考,找到破题之策。

  坚持调查“常态化”。基层不是“秀场”,开展调查不是“领导看就狠干”的“走秀互动”,更不是方案下发轰轰烈烈,时间一久就平平淡淡的“三分钟热度”。要防止调查走偏走样沦为要材料的形式主义,就必须培养爱调查善调查乐调查的好习惯,把功夫下在平时,手中有数则心中不慌,避免上级检查时临时突击应付。要坚持有问题就调查,有矛盾就调查,做重大决策时事先调查,“涉浅滩者见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大力倡导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常态化开展调查。把调查作为制定政策、反映情况的前置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到各个时间节点中,以调查“傍身”亲手掌握“一手材料”。

  杜绝材料“占大头”。材料记录着工作痕迹,也蕴含着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以小见大无可厚非,但以“材料为王”就是本末倒置。材料只是“面子”,调研重在“里子”。调研的初衷是在同群众的面对面之中,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奔一线做实绩才是调研“主线任务”。要带着明确目标下基层,打“有准备之仗”才能捕捉“活鱼”,丰富调研形式,结合在会议室听汇报、挽起裤腿到现场等扩大看问题的视角进而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既要到备受青睐的“热门”地方,也要到矛盾更多的“冷门”角落,带着真情实感,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直插一线,以同群众实打实的心交心,去掉“水分”,撑起调研的“里子”。

  防止研究“空落地”。调是基础,研是关键,调而不研则有名无实,研而不落地则导致党员干部公信力下降。倘若让研究问题得出的结果只是见于材料,因为嫌麻烦、怕担责而不落地实施,止步于“空中楼阁”,只是让群众“空欢喜”,那未来再开展调研也只是走走过场,难以激起“千层浪”。研究出来的结果必须落地生根,才能形成调查与研究的“良性循环”。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将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精准决策施策的依据,形成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强、精准度极高的政策。选定试点检验效果,成效喜人经得起复盘论证则全面推广,最终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形成长效机制,精准用药挖除病根,避免问题年年有。

推荐访问:出彩 调研 材料 抢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