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森之路,强国之路

(改编摘自于江来、肖芬所著《世界大人物丛书·钱学森》本刊编辑整理)

变革之年 名门望族添新丁

1911年,旧历辛亥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春天,黄花岗起义在广东爆发,72烈士长眠于广州黄花岗,热血洒尽羊城的每一个角落;秋天,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数万川人其心协力,保路废约;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烈火迅速燃遍整个中国,腐败没落的清王朝彻底走向灭亡,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中国人民无不欢呼雀跃。

“哇……”,1911年12月11日,一声瞭望的啼哭声打破了上海滩的沉静,伴随着尚未散尽的辛亥硝烟,在一片举国欢腾,共庆革命成功的欢呼声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这个男婴就是钱学森。巧合的是,他出生在改朝换代、变革之年,更巧合的是,在他今后的生命历程中,每一次面对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钱学森的家族,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钱学森的祖籍在杭州,家族的祖先是9世纪建立吴越国的钱缪。钱缪十分重视教育,曾开办学校,兴修水利,亲手著有《家训》一书,要求家人“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存心不可不宽厚”。到了20世纪,钱氏大家族已经延续了30多代,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钱缪的第三十二代孙,父辈在杭州经营丝绸。钱均夫少年时期曾在杭州求是学院读书,后留学日本。钱均夫在日本学习教育专业,学习期间结识了鲁迅先生,彼此视为知己,关系亲密友好。

1910年钱均夫回国,曾在高等学堂任教,在杭州创办劝学堂,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1911年任浙江省第一中学的校长。他学识渊博,办学态度认真,思想开明,追求进步,深受学生欢迎,被学生誉为“最为出色的校长。”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城一位富商的爱女,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自幼喜读书,记忆力很好,能流利的背诵出很多诗文名篇,又有极强的数学天赋,计算能力强。此外,她心灵手巧,擅长刺绣,见过她绣品的人,无不啧啧称赞。她性格开朗,热心助人,是一位既有才华又贤淑的女性。

钱均夫与章兰娟的结合,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凭借着二人的才华秉性,又怎能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呢?

搬家北平 父母皆为启蒙师

在北京西城,一个深邃的胡同中,有一处宽敞的四合院。每天早上,太阳才刚刚露头,从院墙外经过的人们总能听到稚嫩的读书声从院子里传出。一小男孩,端坐在一张桌子后,认真、大声的朗诵着诗歌,墙外噪杂的人声,似乎也没那么大了。一位中年妇女,站在男孩背后,微笑着点头。

认真朗诵诗歌的男孩正是钱学森。1913年,由于父亲钱均夫调到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只有两岁的钱学森,随父母一同来到北京。做教育工作的父亲深知从小培养孩子的重要性,虽说公务繁忙,每天还是要抽出一定时间陪着孩子玩,给孩子买低幼读物。看图画。学认字,培养孩子的兴趣。

作为母亲的章兰娟更是将全部精力用于培养孩子,从小便给钱学森讲故事,一个个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刻苦学习、发奋读书的贤士形象,深深的印在小学森的脑海中;一个个优美的童话、想象力丰富的民间传说也同时在小学森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印痕。

“妈妈,妈妈,你赶紧给我做书包,我也要去上学。”从门外风风火火跑进来的小学森缠住了母亲。原来,看到其他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小学森也着急了。正在做活的母亲先是一愣,待弄清原委后,微笑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可你现在还小,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啊。”“那我不管,我一定要去上学。”望着这个吵着要上学读书的孩子,母亲眼中闪过了一丝欣慰,答应先在家中教他读书认字。

从此,妈妈成了认真负责的老师,钱学森成了遵守纪律的好学生。每天早晨,他准是按时起床,规规矩矩地在桌子后面坐好,跟着妈妈读唐诗宋词,学习加减乘除。每天下午,又开始研墨铺纸,练习毛笔字,或者跟母亲学习画画。

父亲、母亲的教育得法,培养了钱学森对学习的兴趣,也养成了他爱学习的好习惯。在他4岁的时候,已经能背诵出上百首唐诗、宋词,浅显的低幼读物早巳经满足不了他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钱均夫发现,儿子总是围绕着他那高高的书架转个不停,仰着小脸看那一摞摞厚厚的书。“你是不是也想读这些书啊?”钱均夫问儿子,小学森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得懂这些书呢?”望着儿子疑惑的小表情,钱均夫哈哈大笑:“放心吧,这些书将来都是你的,你不光要读这些古书,还要读新书,读外国书,还要学习科学。”

母亲告诉小学森,这些书现在还读不懂,不要乱翻,容易翻坏了。接着给小学森选了几本书,教他慢慢读。其中,就有文学名著《水浒》。

钱学森捧着《水浒》,立刻爱不释手地读起来。然而,书中的一些生僻字却让他犯了愁。于是,他只好耐心向母亲请教,结结巴巴的读下去。《水浒》里英雄好汉,嫉恶如仇,赤胆忠心,奋不顾身的铲除邪恶,伸张正义,强烈地感染着他那颗幼小的心。

有一天,钱学森问父亲:“书上说,《水浒》里的一百零八个好汉,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颗星星下凡来到人间。那人世间,做出大事情的大人物,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

钱均夫想了想,对他说:“《水浒》是人们写的书,是故事,那些英雄、大人物,像李世民、岳飞,像现在的孙中山,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也是普通的人。他们都有远大的志向,有决心,有毅力,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钱学森接着问:“英雄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长大了也可以做英雄了?”

父亲高兴地鼓励他:“对,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这次谈话,虽说听起来似懂非懂,可钱学森却把它永久地记在了心里。

二、小学篇(1917~1923)

男儿入学堂,才华初露显锋芒,竹马青梅《燕双飞》,良师益友助兴昂

走进小学折飞螺初显才华

北京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位于西单繁华地带。1917年9月,这所学校迎来了一位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男生。这个男生就是钱学森。这一年他6岁,终于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在学校,钱学森学习勤奋,成绩很好。他从不盛气凌人,而是勤勤恳恳,严于律己。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可钱学森竟玩出了“学问”。在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生间流行一种用纸折成飞镖的游戏,看谁折的飞镖扔得远,飞得稳。

有一次,几个小伙伴又聚到了一起,拿出各自的飞镖,准备好好比试一把。第一个男孩出场了,只见这个男孩扬手一掷,飞镖脱手了。

推荐访问:之路 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