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学术界对于国家的组成要素有两种说法,常见的观点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有的学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双减政策论文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家双减政策论文4篇
【篇1】国家双减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
课程论文
深化改革
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才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关于中国改革的性质问题,邓小平同志有两个重要判断:一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前者是讲这场改革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即改革的动机和结果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后者是讲这场改革与传统体制的关系,即改革相对于传统体制而言,不是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进行根本否定;不是改良,而是根本变革,是对旧体制发动的一场革命,即邓小平说的“革体制的命”,“是带有革命性的改革”。
从我国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所以必须坚持;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了,甚至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并且这种不适应,已经不是经济体制的个别方面、个别环节,而是经济体制的整个模式。所以,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撇开基本经济制度而去抽象地谈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改革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国宪法总纲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当前科技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首先,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对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其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没有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外,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切实回应各方面期待,必须要重点加快科技改革发展。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不足。这些都必须通过改革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创新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创新理论的指导,科技创新如同水中摸石头。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者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三、形成一个全社会尊重知识、重视创新的社会环境,这很重要,但真正做到有一定的难度。
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1.深刻认识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体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 特点;建立确保社会体制运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社会体制的责任主体,建立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奠定社会体制的基石。利益关系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当前,社会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之间需要本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避免各自为政,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配置公共资源。
3.精心设计社会参与机制,夯实多元社会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是社会体制运行的基本方式。凝聚社区力量和促进社区建设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为社区服务尽力尽责,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公共精神和共同 体意识。
4.积极寻求社会共识,完善社会认同机制。社会认同是社会体制的价值基础,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它通过共享的规范、相互的信任、纵横交错的网络促进人们之间的集体行动、相互协调和密切合作。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所说的,任何一套制度背后都有一套价值体系。
总之,改革和完善社会体制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的制度和体制条件。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社会体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不亚于经济体制改革,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积极的热情来推动这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变革。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重要遵循。
现在,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任务更加繁重、更加紧迫。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抓紧抓好
1、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充分运用报刊、网络等载体,及时宣传报道本系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情况、经验和典型事例,积极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不断推动学习贯彻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2、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发展难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切实增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真正把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中央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部署和要求深化在认识里、体现在措施上、落实到实践中,努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无穷期,正是扬帆攻坚时。面对即将开启的“十二五”,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前进中的各种难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学通学精专业技术知识,在课余时间多泡图书馆,博览群书,要抱着学知识丰富充实自己的态度来学习,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必须要经常关心时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他人。另外要积极参加大学各种科技活动,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敢于大胆假设,锻炼自己的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2】国家双减政策论文
形势政策结课论文
通过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使得我对于国内外的形势与格局有了比之前更深刻、全面、真实的了解,不仅了解到许多之前不了解的东西,更是开阔了眼界。然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分内的事情,因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所以更是应该重视国内外发展与变化,不仅丰富自己的知识见闻,也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应有的觉悟。
在学习《形势与政策》中,以下两点学习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一.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198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8.02亿。人口基数大并且增长速度快,人口的过快增长影响着人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教育、就业、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可以减缓因为人口过多而带来的环境压力,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降低,对于同一时期的就业上,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并且推行的少生优生,对人口的素质也有着提高的作用,对人类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下降、年轻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80、90后断崖式减少也使得了以后劳动力减少是必然,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然而国家养老金支出更多,但是劳动力相对来说却是在下降,这样一个局面使我长期以来都在困惑计划生育这个政策。
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生优生,提供了一批数量适当、相对高素质的孩子。然而在同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有能力承起相应的教育经费,实行了六年义务制教育,后而改为九年义务教育,而当第一批独生子女要上大学的时候,全国各大高校就开始了高校扩招,与独生子女政策相辅相成,将这一批新的孩子送去受教育、学习。正是因为有一批一批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劳动力,中国才可以在改革开放后飞速的发展,将人口转化为劳动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可以和中国的人口相提并论的印度,人口总数差不多,上个世纪的经济水平差距也不是很大,但是同样多人口的印度无法将人口转化为劳动力,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严厉实施,也没有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措施,所以经济不仅也止步不前而且还经常会产生一些民生问题。 正因为如此,让我重新定义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了自己见识短浅。
二.中美文化差异
至于中美文化差异,本人算是半个漫威谜,对于超级英雄的电影算是有接触有了解。总能在电影中一些不重要的部分看到一个小孩子,崇拜并向往成为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确实,美国大部分英雄,谍战电影中,都强调了自己对于集体重要性,并且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
但是,其中也不乏勇于牺牲自己的例如《复仇者联盟》中钢铁侠,将导弹送入太空时报的是必死的信念,虽然终还是活了下来。我觉得他们是一开始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是想更好的为社会人民做出贡献。
美国和中国的文化作品,曾经被人概括为,一个拍不出历史,一个拍不出未来。粗略的看美国一战二战的结果,都是作为战胜国而结束,并且美国的历史只有短暂的几百年,我觉得他也并没有多少历史悲剧可以改变为文化作品展现给人们,反倒因为未来的无限性和未知性给了他们巨大的创造空间,未来的敌人无论是外星人还是黑科技,作为主人公(正义的一方)胜利的存活是必然的,倘若未来的人类死在了未知能量的手中,那电影附带的就有很多负能量。反倒是中国,即使在二战中是战胜国,但是因为原本的国局动荡,政府腐败,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是无法与稳步发展的美国相比的,我们正是因为有无数勇于牺牲和奉献的爱国人士,他们的勇敢无畏,舍己为人,才有了现在和平稳定的中国。倘若交换一下条件,在二战中物资紧缺技术落后的美国,想必也会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将领及其无畏牺牲的故事。
文化并不单单只是文化,而是由政治经济历史诸多因素所影响。中美文化无论是起点还是发展都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带来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衡量一种文化的真正价值。它必须要某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的地点遇到真正属于它的环境,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应当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复杂的利弊关系,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机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期间,无形中增添了责任感和大局观,并且学到的知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身处的复杂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篇3】国家双减政策论文
经济“平衡木”上,我们应先迈哪条腿
中文摘要: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范围内经济衰退下行趋势明显,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在2008年11月,我国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反弹,迅速企稳回升。两年宽松的的货币政策使我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同时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加剧。2011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并调整产业结构,但经济增速减慢。我国应在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两方面寻求平衡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宽松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平衡;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至2011年政策转向,趋于紧缩。本文通过对10-11两年经济数据分析,探究政策转型原因,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并提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及意见。
二、“平衡木”上的中国经济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币值即是稳定物价,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管理通胀预期、保持财政可持续性以及控制资产泡沫等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2010年10月20日,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首次加息。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目前外围经济环境下行趋势明显与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中取舍成为问题。
(一)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状况
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急剧恶化,为了应对艰难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从2008年9月16日起,我国中央银行开始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紧随其后的9月25日,开始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标志着宽松货币政策开始全面实施。至2008年12月止,我国共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至此,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2.25%的水平。这期间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4.5%的水平,并配以如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有效配合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货币供应量Ml由154872亿元增加至253313亿元,增长幅度为63.56%;广义货币供应量M2由417846亿元增加至699776亿元,增长幅度为67.47%。国内货币供应量充足,对我国投资及消费的拉动作用极其明显,我国经济也由此获得了持续增长。
2010年上半年,CPI同比提高2.6%,比2009年同期上升3.7个百分点。CPI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造成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5.5%,相当于拉动CPI提高1.8%。其中食品中的蔬菜价格涨了31%。而11月份CPI同比继续上涨6.9%,使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加大。
不仅如此,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人们新的预期形成之后,拉动经济的效应已逐渐减弱。如从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分别增长了11.9%、10.3%和9.6%,增长速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继续实施面临尴尬。
(二)紧缩货币政策实施情况
由于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10 年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 3.3%,其中 11 月份达到5.1%。创26个月新高,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开启,全球流动性泛滥,我国通胀压力骤然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初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流通中货币由2011年1月的58063.94亿元降至9月份47145.29亿元,债券量由2011年1月的60197.92亿元增至2011年9月72964.02亿元。与此同时,由于银行监管机构提高企业贷款门槛,加大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审核力度。但经济增长变缓,经济增长率一季度9.7%、二季度9.6%、三季度9.4%。年初曾发生温州企业主集体外逃海外事件,究其原因,由于银根紧缩,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变得困难,催生了民间贷款和个人小额融资平台,民间贷款多建立在亲戚朋友之间,凭借血缘或者友情完成交易。但是市场需求小,货源堆积,商品价格普降。厂商蒙受损失而无力偿还借款,或是携款出逃或是裁剪企业员工,两者皆对社会安全稳定造成威胁。国内政策调整时,前一段时期流入的国外资本撤出本国市场,造成我国国内经济震荡。
(三)总结及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不断降低利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我国2007年至2008年6月货币政策定位“从紧”,通过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来抵御通胀危险。造成中美两国的利息差别逐渐扩大,国际热钱出于投机目的进人我国资本市场,引致本币对美元汇率提高。2008年9月我国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至2010年1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对2011年货币政策定位“稳健”止。期间虽然拉动内需,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资本泡沫堆积严重,通胀风险加剧。此后,货币政策目标一直在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不断微调。
其实,现在中国的现状就像是一名天生患有疾病的孩子,外部恶劣的经济环境制约了内部的发展,我国现在实行的货币政策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状。从本质上决定了我们的政策只能是微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当前我们的任务不是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应该放慢脚步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的优化升级。以往的经验证明,经济危机过后紧接着经济的繁荣,这是因为经济危机给了企业优化升级的机会,经济危机中低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数据,更深层次上的是消费者对于市场的信心,一旦信心重塑市场需求提高,那么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便是产品的质量与内部的经营体制。我们现在的企业完全可以静下心来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现在的环境无法给予企业更多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如果等到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外界恐怕不会给我们重塑筋骨的机会。
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很容易把握不好资金放开的力度,易使上半年辛苦换来的成果付诸东流。但是铁道部资金短缺问题和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迫在眉睫。国家应出台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或对中小企业采取减税或免税措施,提供技术指导加快企业改革。对于铁道部可以放宽私有资金所占比例,融合市场资金,这也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对新兴行业或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文化产业)的贷款,以配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
从长远来看,我国应控制货币量的投放;加强定点、专项的货币政策的实行;完善外汇体制,加强对国际资金流动的监管;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对低收入者实施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为实现保增长、防通胀、调结构的目标做好准备。
注释:
①资料来源:《新京报》2010—11—22
②除特殊说明外,本文所用数据均出自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网站。
③资料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8—5
主要参考文献:
[1]肖继五,李沂,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反应,经济研究,2009,第7期,15-32页。
[2]徐丹丹,孟.潇,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走向分析,经济研究,2010,第4期,23-45页。
[3]杨丽,货币银行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176-199页。
【篇4】国家双减政策论文
国食科0906 陈涛 2009489606011
论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关系
摘要:自二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以来,国际形势处在风云变幻的局面中。美苏争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海湾战争等等国际事件层出不穷。全球形势由世界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并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安全区域化,合作组织化等特点。国际形势逐渐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状态,这就要求我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处理好我国同美国、欧洲、非洲以及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只有在处理好国内的发展并兼顾正确开展外交活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我国繁荣发展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和平发展
正文:当前的世界,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国家和地区有230多个,人口67亿多,2500多个民族,20000多个宗教组织。世界上参加国家最多的组织是联合国,有194个成员国。目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68个国家和地区,与台湾“建交”的有20多个。当前的世界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讲过,在十七大报告开场白上,用两句话概括。第一句话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讲国际形势的,后半句是讲国内形势的。然后,他又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总之,当前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并且机遇大于挑战。这是非常概括地讲。这是好的一面。问题有没有?有。胡总书记说:“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为什么很不安宁?因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一、当前国际形势 1. 世界多极化 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创立了一个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阵营,这就是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苏联与美国为第一世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和比较落后贫穷的国家为第三世界。当时,叫三个世界,不叫三个极。后来,世界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底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各阵营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倒,东德与西德统一,成为统一的联邦德国。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苏联一下子裂变成15个国家。世界上一时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野心马上膨胀,试图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除此而外,日本的崛起、中国的腾飞,包括俄罗斯的发展,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现象: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要搞单边主义,但是搞不成。但美国综合实力确实很强,世界上又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它抗衡。反对搞单极,又不能阻止它搞,同时,搞多极又搞不成。因此,斗争很复杂。 2.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国际经济竞争依然深刻复杂。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竞争跨越了国界。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贸易往来不断,而且不断扩大。但全球化是否已经形成?没有,而是趋势。这个趋势任何组织、国家都阻挡不了。因为有大量的贸易壁垒、贸易歧视、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保护主义、双重标准,等等,所以全球化没有实现,看到的只是趋势。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很快,而且质量、技术都有很大提高,但低档次、低成本、低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比比皆是。有一年,我到澳大利亚考察,忘了带拖鞋。因为澳大利亚有很多海滩,要游泳,我到商店买拖鞋。一看,全是made in China,中国产的。15澳元一双,国内顶多15块钱。当时,人民币与澳元比价是1∶6左右,也就是说,国内15块钱的拖鞋,到了国外要卖90块钱一双,涨了6倍。所以说,老外赚钱,心那个狠哪。但老外赚了钱还不满意,说中国产品占了它的市场,挤了它的产品,抢了它的饭碗,导致它们企业倒闭、职工失业。简直无稽之谈。它们没地方出气,就朝中国商人头上撒野。你看这张图,西班牙鞋城中国仓库被烧;这张图,吉尔吉斯坦上百个中国商铺被抢劫一空;这张图,中国无辜商人在美国被殴打。这名被殴打的女商人名叫赵燕,打她的还是一个美国官员。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没有为什么,打了就打了。你看,蛮不讲理。所以说,经济全球化还有距离。 全球化是有限制的,有规则的。这规则是由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对它有利就行,不利就不行。因此,中国一方面要参与进去,把意见写进规则;一方面要熟悉规则,适应国际惯例,否则就要吃亏。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只是一个过程,还没有实现,斗争依然十分复杂。 3. 合作组织化 国际协调合作继续发展,但围绕国际秩序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都认识到靠一个国家单打独斗,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生存的,都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意义。所以,每个国家都把国门打开了,只是这个门打得大一点、小一点而已。有的全开,有的半开,有的开了一条缝,就这个差别。全世界各国都把大门打开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协作在加强。大国与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富国与富国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都在搞联合、合作。全世界出现地区联盟趋势,保护自己的安全。欧洲成立欧洲联盟,把欧洲47个国家都联进去了;不结盟运动,已经发展到128个国家;非洲53个国家,结成了非洲联盟;东南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0个国家,成立东南亚10国联盟。后来,加上中国,建立“10+1”关系;再加上韩国、日本,建立“10+3”关系。 所以,我们也要加强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大国、发达国家之间的接触、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交往、交流。2001年6月15日,中国与俄罗斯牵头,中亚几个国家参加,在中亚地区建立“上合”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世界组织,参加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6个国家,而且把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都拉进来,叫做4个观察员地位国。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这种合作组织化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牵头,换句话说,就是谁当老大的问题,谁说了算。如果没有人说了算,这个组织效率不会高,很多问题处理不了。哪个国家不想当头?每个国家都想当头,都想对自己有利。这就有斗争,而且这种斗争还相当深刻复杂。
二、我国周边关系 我国周边地区总体形势是好的。大国合作伙伴关系,周边睦邻友好关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双边和多边关系等,都在不断加强。我国是个大国,边界线很长,陆地边界线22800公里,海岸线18000公里。现在,我们周边有20个邻国。陆地上与我们接壤的有14个国家: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海上有6个邻国,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掌声)。这20个国家,都是睦邻友好国家,尽管有矛盾,尽管有的矛盾还很深刻,但是都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所以,总起来讲,我们周边的环境是好的。 1.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曾经一度很冷,在小泉纯一郎时期。日本这一时期主要是干了三件事:一是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二是参拜靖国神社,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三是在有争议的领土上做小动作。 这个钓鱼岛,一直就是中国领土,它要跟我们争。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出面与日本人谈,谈好了:钓鱼岛先放放再说,以后再谈,下一代比我们聪明,并且签了中日协议,说得好好的。但是,说变就变,而且在人家大过年的时候,趁人家不备之际,在人家后面捅了一刀。后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无效。 但是,中日政治关系僵冷,经贸关系还是基本正常。中日贸易量很大,而且中日两国是美在与日本搞好关系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中日关系要真正搞好,有难度。因为中日关系存在着三大隐患:历史问题、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之争。历史问题,大家都清楚,我不说了。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之争,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东海大陆架,日本说是它的,我们说是我们的。二是钓鱼岛群岛,2005年春节,它们给占了。钓鱼岛本身不大,但它周围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关键在这里。三是台湾问题。 2.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有问题,但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2006年11月21日,胡锦涛**访问印度,已经达成政治共识,同意通过谈判解决领土边界问题。印度这个国家很特别,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它由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组成,到2007年止,人口已经达到11.3亿。印度不搞计划生育,估计不久的将来,人口将超过中国。巴基斯坦也不承认。印度也搞改革开放,所以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仅次于中国。有些领域,它比我们发展得好,比如软件,它是世中印是邻居,接壤边界线很长,有1700公里长。整个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东段650公里,中段450公里,西段600公里,加在一起,全长1700公里。有争议的领土有12.5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9万、中段4000多、西段不到3万,三段加起来是12.55万平方公里。; 3. 中朝韩关系 中朝关系,建立于毛泽东、金日成时代。特别是抗美援朝建立起来的真挚友谊,非常可贵。当时,只要朝鲜开口,中国都是无偿援助,甚至是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哪怕我们没有的,也要想办法给他们弄到;哪怕我们吃不上饭,也不能让朝鲜同志饿肚子。 中韩关系,目前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外交关系建交于1992年;1998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升级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所以,发展比较快。现在韩国的6610家企业中,已经有40%在中国投资,其余的60%企业中有些也可能进入中国。但是,总的来说,中韩贸易并不十分健康。主要是:一、长期逆差。中国在与韩国的贸易中,一直存在着1/3上下的贸易逆差。二、贸易保护。中国曾多次要求韩国扩大对农产品和煤炭的进口,但是由于韩国的农业不强,农业和农民一直靠政府补给,所以韩国政府始终不肯开放这一块进口。 最近,中国与韩国、日本磋商,想仿照欧盟的做法,建立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英文缩写叫FTA。这个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对中、日、韩三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因为中、日、韩三国加在一起,人口达到14.7亿,是欧盟的4.5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3.6倍;GDP总额达到9.29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现在,主要的障碍是:三国的社会制度和体制差异、三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等等。目前这些障碍有的发生了转变,政治上的对抗转化为对话,经济上的排斥转化为合作与开放。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