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的路

【摘 要】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民主革命理论和纲领做了详细阐释,系统地说明了中国社会性質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统一党内思想、坚定抗战信心发挥了巨大理论力量和实践指导作用。重温此文,依旧可以体会其深远的理论借鉴意义对当今时代的重要启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毫不动摇与清晰判断国家形势相统一;二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统一;三是实现社会共识的整合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相统一。

【关键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核心要义;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014-03

一、《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写作背景概述

1939年至1940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难时期,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稿于1939年12月,是由毛泽东主持撰写的教材。这本小册子对这一阶段党的民主革命理论和纲领做了详细阐释,最早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这一科学概念,系统地说明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在战争期间,对统一党内外群众思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的诋毁以及坚定抗战信心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军事领域来看,一方面日本侵略者自全面侵华以来,以极快的速度占领了大片中国国土。国土的沦丧、军队的重大损失,导致“亡国论”唱衰中国战场。随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调整对华策略,使得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双重压力考验。受日本侵略者诱降政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一时间,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从思想领域来看,随着战事的失利,“亡国论”的观点似乎较“速胜论”更具有市场。京津沪及江浙沿海地区的丧失导致中国本来就薄弱的工业遭受了灭顶之灾。国人难免产生巨大的疑问,即中国会不会亡国,抗战进程将如何发展,以及中国将向何处去。一些中间势力既不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也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抱有疑虑,致力于寻求第三条道路。在这种思想混乱、纷争的状况下,中国共产党有必要向全党和全体人民系统地阐释自己的理论、立场和观点,为革命指明方向。

从党的建设方面来看,随着革命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人数规模急剧增加,理论学习的任务和党性修养的提高显得刻不容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和规模实现了迅速增长。大批的新党员出现对革命特点、任务状况的不够明确,革命经验缺乏等问题。因而在全党内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加强党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全党统一于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导之下,毛泽东发出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号召。这次理论学习围绕着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确认识阶级教育与党的教育,正确区分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等几组关系,依据具体环境和党员文化程度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学习教育工作。加强党员教育,需要有合适的教材。为此,毛泽东亲自主持,与延安的几位同志撰写了这本小册子。《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适应学习运动的需要而作为党内教育的教材编写出来。它最早发表在《共产党人》。毛泽东认为,某种程度上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全国性和群众性的党,但是“大批的新党员形成很多新组织”,无论是从思想、政治、组织上还是从群众性上,这些新的组织都不是“布尔什维克化的”,而老党员也面临着同样的进一步巩固的问题以及提高水平的问题。基于此,可以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延安时期实施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思想产物,也是基于当时革命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胜利所做的积极思想引领的历史产物。

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要义解析

(一)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毛泽东认为,“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认清国情,包含在对中华民族的深刻认识,对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社会现状的深刻认识。认清国情,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客观和积极的评价,对中国古代、近代乃至当下的清醒认识和客观分析。

1.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认识

毛泽东在文章开篇,即从国土面积、地缘特点、人口和民族构成等要素对我国的基础国情和民族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地大物博,地缘优势,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可以作为毛泽东笔下的中国国情特点概括。他饱含深情地描述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刻苦耐劳著称于世”“酷爱自由”,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就中华民族的总体印象而言,这一阐释不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深刻概括了民族精神内涵与特征。

毛泽东是党内较早使用并且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词内涵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尤其是历经了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情况的认识深刻而立体。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朝鲜人等”。清晰地描述出中华民族的多元和一体的特征,这与国民党当时对待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宗族政策,妄图弱化民族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2.中华民族的古代历史发展及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认清中国国情,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与判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用了较长篇幅来阐述中国自周秦以来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一阐述体现了革命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相统一特点。其一,中国的封建社会具备长期性的特点。当时封建经济政治社会的主要构成特点,包含统治阶级构成、剥削方式、权力机关运行以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等方面的内容。其二,农民起义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缺乏新的阶级力量和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导致无法取得真正意义的胜利。

认清中国国情,离不开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判断。毛泽东通过十个方面清楚描绘了帝国主义如何一步步把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通过六个特点,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军阀统治、帝国主义操纵等表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这些情况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勾结的结果。基于此,也就可以清晰地判断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毛泽东对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准阐释得益于其高瞻远睹的理论勇气和活学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

(二)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动力、性质的分析

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任务、前途等,是革命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在第二章的阐释主要是围绕着以上提到的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这篇著作发表前,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第五次反“围剿”和抗日战争斗争等多重考验。在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基本成熟。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分析可以说是对中国共产党这18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1.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是敌是友,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现阶段的主要对象或者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是最大的压迫,所以“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日本武力侵华后,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中国革命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革命对象非常的强大,包括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反动派等。二是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敌人异常强大,革命力量还处在发展中才能逐步壮大,而不是瞬间就可以形成的一蹴而就。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基于前两点判断,就不能是和平的手段,必须是武装斗争才能决定的。因而,不可轻敌,不能对革命抱有幻想,更不能轻视武装斗争。

2.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双重的

基于革命对象的双重,中国革命的任务亦然如此,“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这两大任务是相互关联的。这其中的内在逻辑是,帝国主义是封建势力的支持者,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那么就不能消灭封建阶级。如果不帮助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势力,就不能获得革命的有生力量,也就不能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推翻帝国主义。因此,这一的双重任务,是相互区别又有内在逻辑的。

3.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无产阶级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各阶级和各阶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分别论述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游民,详细阐述了他们的立场和态度。无产阶级是中國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不能获得胜利。无产阶级是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无产阶级需要依靠统一战线来实现革命力量的壮大以获得革命胜利。

4.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决定的。毛泽东指出,既然中国革命还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可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只不过在经历了五四运动之后,这是具有“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5.中国革命的前途与中国共产党的内在联系

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在结束了民主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问题,也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也就是说,在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转而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此,毛泽东强调党的领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曾指出党史的鉴今资政作用,这也是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阅读经典作品,提炼共识,是发挥党史鉴今资政作用的最佳途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不失为这样的好文章。通读这篇经典文章,不仅可以解决理论疑惑,对以往习以为常的历史名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认识,还能够借鉴当下,汲取足够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魄力。

中华民族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源自于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形势的清醒判断、革命前途的高瞻远睹,认同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命运,中华民族认同也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理念、拥护其实现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革命实践。历史给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封建保皇派、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及其他阶级以机会。但这些阶级或因自身局限性,或因叛变革命,都未能最终带领人民走向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把握革命的趋势,以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我们不难总结中国共产党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贡献:一是对局势的清晰判断最终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用历史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实胜于雄辩,毛泽东的预判正确。对抗日战争采取持久战略,对中国国情的精准判断,对革命形式采取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方式,这些选择都成为革命胜利的关键。二是实行了有效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13年,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双成熟阶段。正是因为有了延安时期的铺垫,政权得以巩固,为后来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极大的基础。毛泽东在文章中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领导核心地位的必要性,给予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储备。三是找到了适合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道路和战略。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番探索,创新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通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成功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因而,总结《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写作时代、核心要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炼经验待。

参考文献:

[1]<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林尚立.中国之理:党的先进性决定中国发展前    途[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6).

[4]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3).

[5]沈桂萍.怎样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J].团结报,        2017-02-07(8).

[责任编辑:褚永慧]

推荐访问:不忘 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