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部分高校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式下提出了转型发展的目标,特别是民办高校,将培养目标逐渐定位在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即需要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

前言

《建筑材料》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认知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课程中所涉及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知识点多且散,各种材料的形成原理及成分分析、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论述多且不易被学生所能接受,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也不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需要,因此,必须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重点介绍实践教学的改革。

1.《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1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据了解,目前许多高校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在这种课程氛围中很难提起兴趣。

1.2教学过程仍偏重于理论,探究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

随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教师的任务也随之加重,个别高校的教师就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到另一高校执教,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因而课堂上基本上就是理论教学,动手能力几乎为零。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2.1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师“教”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学生虽然参与了实践教学活动,但也只能是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而且做不到全员参与,加上所排试验多为验证性试验,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够,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2.2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针对新的培养目标,大胆地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基于“完整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基于“行动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以“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例。

2.2.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合比设计的教学设计

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见图1。

2.2.2实践教学的实施

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实施实践教学各环节。

第一步,布置设计任务

某水利工程溢洪道边墙混凝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施工要求坍落度为50~70mm,混凝土为机械搅拌和机械振捣,该施工单位无历史统计资料。采用原材料情况如下:

水泥:强度等级42.5的普通水泥,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为1.13,细骨料为中砂,粗骨料为碎石,由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的料场进行加工制得,拌和用水为自来水。

试确定混凝土配合比配料单。

第二步,熟悉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关的相关知识

(1)配合比设计概念的导入

配合比由哪些材料组成,各组成材料之间数量关系如何以及普通混凝土应只有相应的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

(2)什么是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表示方法以及应满足的要求。

第三步,确定三大参数

(1)混凝土的四个基本变量

包括水泥、水、砂子、石子。

(2)三个关系即三参数:

①水和水泥的关系(水灰比)

②砂和石子的关系(砂率)

③水泥浆与骨料的关系(单位用水量)

第四步,实施配合比设计

第五步,配合比检查与调整

配合比检查与调整,是教师对学生的试验成果进行检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各组学生进行调整。

第六步,得出施工配合比

模拟工程现场实际施工条件,对试验室内推荐的配合比进行调整与分析,并得出施工配合比。

2.2.3实践教学的反思

以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法安排布局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形成完整的认识。

3.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

通过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不仅使《建筑材料》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而且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4.结语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多而杂,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各种学习情境,按过程方法进行控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了“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建筑材料 探讨 本科 院校